草間彌生(Yayoi Kusama),這位被稱為「圓點女王」的藝術家,總是讓觀眾置身於無盡的圓點與鏡面中,與無限延伸的空間融合,讓人不禁反思自我與世界的關係。
目前 90 多歲的草間彌生,她性格特立獨行,不受潮流影響,從年輕時就在美術界挑戰傳統,至今也仍然每天創作,不間斷地畫畫、設計新作品;一直以來草間彌生的名字,總是不時的在媒體上出現,也不是首次在台舉辦個展,尚未走入展場的梅根,對她的第一印象,就是強韌的意念與生命力。
但今年梅根才在國北師美術館的「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」近距離體會了她的設計故事後,才明白這些充滿顆粒感、幾乎無所不在的圓點,不只是視覺上的震撼,另一方面也深刻表達了草間如何面對她內心深處的恐懼與痛苦,她有著持續治療的疾病、難以平衡的童年、以及不斷地編織完整的自我。
而這讓我不禁聯想到癌友、淋巴水腫腫友們面對疾病與自我,是否也正經歷類似的掙扎,也是否能夠透過「自我消融」的力量來譜寫新的生命歷程?
草間彌生的焦慮與恐懼
草間彌生(Yayoi Kusama)是生於 1929 年的日本藝術家,她的創作歷程從早期的抽象畫作、到後來的雕塑、以及裝置藝術,無論在媒介或形式上都有極大的突破,是在國際藝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的當代藝術家。
草間以其獨特的圓點圖案與鏡面創作聞名,她的作品反映了對自我、死亡、性以及宇宙的深刻探索,並將這些情感與思索具象化為藝術形式;第一眼看到草間彌生的作品,接受到的想必是震撼與刺激,很難想像「焦慮」與「恐懼」從何而來。
草間彌生出生於 1929 年的日本松本市,她有著嚴格、情緒化的母親,而她的父親則經常外遇,母親時常讓年幼的她監視父親的不忠行為,讓她的內心充滿矛盾與不安,對性開始產生強烈的恐懼與厭惡。
此外,草間在 10 歲時開始出現幻覺與幻聽,被診斷出思覺失調症,因此她形容自己「看見世界被無數的圓點覆蓋,甚至整個房間都開始融化」,這種視覺異象讓她驚恐,也被無限重複的圖案吞噬、溶解在世界之中;這些恐懼與幻覺,成為她一生創作的核心,並將之形容為「自我消融(Self-obliteration)」,既是她的創作之道、也是她的自我療癒法。
此外,草間在 10 歲時開始出現幻覺與幻聽,被診斷出思覺失調症,因此她形容自己「看見世界被無數的圓點覆蓋,甚至整個房間都開始融化」,這種視覺異象讓她驚恐,也被無限重複的圖案吞噬、溶解在世界之中;這些恐懼與幻覺,成為她一生創作的核心,並將之形容為「自我消融(Self-obliteration)」,既是她的創作之道、也是她的自我療癒法。
對圓點的偏執,是為了和世界融為一體
因此,儘管她總是提及對性、死亡、精神崩潰的恐懼與強迫,草間的作品深處,仍具備著愛與自由的精髓在其中,例如:她曾經舉辦過藝術派對,邀請參與者將圓點塗抹在彼此的身上,或是將原點貼紙發給參與者,讓大家彼此互貼圓點、甚至周圍的空間,這不僅是一場藝術展示,也是一個讓大家共同透過愛的方式、解除自我界限的行動,讓人放下恐懼,從而獲得心靈的平靜。
她的藝術作品中,圓點與鏡面不僅是視覺上的元素,更是她情感的具象化。她曾經坦言,這些圓點代表著她對死亡、性、精神崩潰的恐懼與強迫症狀,是她不斷進行心靈自我療癒的過程。
除了單純的圓點,草間彌生也會讓圓點與「軟雕塑」、鏡像、或是裝置藝術結合,例如她的「高跟鞋雕塑」,是將柔軟的材質與鮮豔的色彩結合,創造出各式各樣的、高度象徵性的雕塑作品,使她的作品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與心理探索的色彩,也象徵著消融過程中帶來的質變。
癌友、腫友眼中的世界,也是如此充滿的擔憂嗎?
那麼癌症患者、或者淋巴水腫患者,是否也能透過某種方式,翻轉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呢?
梅根在臨床工作中,常常會聽到淋巴水腫患者在講述身體逐漸腫脹的過程,這樣的情形讓人感到無所適從,例如生活中的每一件大小事,「我能夠騎車嗎?我能夠工作嗎?我能夠⋯⋯」的任何探索,都可能是助長腫瘤、或者加重淋巴腫脹的源頭之一。
在草間彌生的作品和心路歷程中,恰好像是一種將壓力經驗具現化的方式,讓我明白了那些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揮之不去的恐懼、那些持續不懈進而舉世聞名甚至有點驚世的作品,堆疊起來的,原來是草間本人對自己和世界積極展示的關愛,以及對自我釋放的渴望!
在草間彌生的作品和心路歷程中,恰好像是一種將壓力經驗具現化的方式,讓我明白了那些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揮之不去的恐懼、那些持續不懈進而舉世聞名甚至有點驚世的作品,堆疊起來的,原來是草間本人對自己和世界積極展示的關愛,以及對自我釋放的渴望!
「當我看著一朵花時,那朵花突然變得無限大,整個世界都被它佔據。我感到自己逐漸消失,變成花的一部分。」(影片/年代新聞)
那麼若回到臨床上,如果有能夠幫助深受疾病困擾的人們,化被動為主動,例如讓更多衛教知識與復健行動累積起來,是不是就能夠像草間一樣,透過自我消融,消磨掉那些充斥生活的疾病稜角,慢慢將正向意念融合生活、進而達到療癒的可能呢?對於生活是否就能有更多解放了呢?
一定有些行動,也能讓自己翻轉世界吧!
在梅根的臨床經驗中,我發現,當患者開始逐漸理解病程,並從病友交流、學習衛教、進而在生活中實踐出不同的方法,往往患者們就能夠在心理上找到更積極的力量。這讓他們不再將自己視為病症的受害者,而是能夠從內心找到與世界重新連結的方式。
例如,過往我在各種帶領過的團體課(例如與台灣癌症基金會合辦的淋巴水腫六週團課、米蔚癌友社群舉辦的氣壓式循環機陪跑課程⋯⋯),病友之間與其他病友的交流,這樣的動態平衡,很容易碰撞出全新的生活圈。
焦慮與恐懼往往會將自己推向一個封閉的世界,但我所看見的病友們,他們不僅在課程中學習如何管理病情,還一起爬山、團購壓力襪,甚至共同分享生活中如出國、過節的點滴。這樣的社交支持不僅讓他們學會如何應對病情,更讓他們在情感上感到互相扶持,而形成了更積極的力量。
草間彌生透過圓點與鏡面消融自我,最終與宇宙合一,我想不論是癌友或腫友,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——不是被病症消融,而是透過接納與轉化,找到與世界重新連結的可能。
「所謂前衛,就是懷著對未來巨大的希望來面對現實問題。回顧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,創造新的歷史,我認為這就是前衛。」(圖/筆者拍攝)
「行動」本身就是療癒的一部分
當我們主動累積知識,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治療,而是主動建立自己的生活秩序,那麼「疾病」或許就不再是一道讓人與世界隔離的牆,而會變成一座橋,讓我們與更多人產生新的連結。
草間彌生用藝術「消融」了自己的恐懼,讓自己從被動的受害者,成為掌控幻象的創作者。而對於癌友與腫友而言,也許我們可以透過什麼行動來創造「消融」,讓身體與生活產生新的可能性。
疾病會帶來限制,但它不該定義我們的一切!如果能像草間彌生一樣,找到一種與世界對話的方式,那麼,生命的邊界也許就不再是恐懼的囚牢,而是新的探索起點;而我也在經歷這半天的展覽體驗後,也期盼自己與病友們,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,與世界重新連結的可能⋯⋯
就如同草間彌生透過圓點、無限的空間,達到自我消融,向世界表達愛與自由。
就如同草間彌生透過圓點、無限的空間,達到自我消融,向世界表達愛與自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