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網站頁籤

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

【淋巴水腫】淋巴水腫的分期,以及潛藏在皮膚底下的危機




「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,深怕某天手就會腫起來~」
「腿沉沉的,但是我老公都說看起沒有變腫耶,這樣是水腫嗎?」

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,淋巴水腫也不是!親愛的,淋巴水腫一開始用眼睛看不出來,也不會讓妳的鳥仔腳隔天突然變成大象腿的~來看過一輪不同期的淋巴水腫,就會知道淋巴水腫的前世今生!



【淋巴水腫各有分期,是循序漸進的病變】

淋巴水腫的腫脹跟「水」完全沒有關係!因為淋巴水腫所囤積的是淋巴液/淋巴(Lymph fluid/Lymph)——也就是一種高蛋白質濃度的液體(Protein-rich fluid),跟我們平常所理解的久站後的水腫、靜脈曲張的水腫等等是完全不同的!

富含蛋白質的淋巴液一旦囤積下來,很容易使身體發生慢性發炎或纖維化,也就是身體從軟的慢慢變硬、細的慢慢變粗、柔嫩的皮膚慢慢變乾厚暗沈,甚至變成像大象腿一樣,這段漫長的病理變化,被臨床用各式各樣的分期方法來做區別。

▍國際淋巴學會的淋巴水腫分期

國際淋巴學會(ISL,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ymphology)是 1966 年在瑞士蘇黎世成立的團體;ISL 有感於當代各種談論淋巴水腫病理學的資訊相當不精確,甚至造成治療上的誤導,所以在 1995 年時 ISL 就已經發展出初步的淋巴水腫診斷與治療標準,持續更新到 2016 年:

ISL 的淋巴水腫分期示意圖,該圖是來自 2018 年的網路公開論文,採用 2016 年的 ISL 分期法。(圖/網路公開論文[參考資料 1])

  • 第 0 期
    潛伏期(Latency/Subclinical stage),淋巴運作受損,但腫脹尚未明顯,在明顯水腫發生之前可能存在數月或數年。

    補充:此階段或者也有人歸類為 1A 期,並不會有肢體腫脹問題,只是「腫脹感」或「沉重感」等等異樣,暗示淋巴水腫其實將要啟動!雖然很多人並不會放在心上,但若是馬上接受淋巴引流等復健處置,及早介入會有非常好的成果!
  • 第 1 期
    代表淋巴液(也就是高蛋白質濃度體液)開始囤積,敏感的人開始注意到手腳開始變胖、按壓肢體會有凹陷型水腫(Pitting edema)的現象,但是肢體抬高還是可以改善。
  • 第 2 期前期(2A)
    但是慢慢隨著肢體變粗大,患者會發現抬手/抬腳開始沒效了。
  • 第 2 期後期(2B)
    甚至肢體開始失去柔軟度,按壓水腫部位未必會凹陷。

    補充:前後期表示皮下脂肪沈積、以及纖維化的進展程度,例如 2A 期或許還會有按壓後凹陷的現象,但 2B 期過後由於組織開始硬化,所以凹陷現象反而比較少見;但自第 2 期起就會鼓勵合併使用壓力繃帶。
  • 第 3 期
    恐怖的組織硬化開始蔓延,可能發展成象皮病(Elephantiasis),皮膚失養、脂肪囤積、色素沈澱、或有角質化或乳頭狀等皮表病變。

而 ISL 協會在 2016 年[參考資料 2]所頒布的協定文件中,也提到了以「體積差」來做為功能性損害的分級:
  • 輕度淋巴水腫(Minimal):肢體體積增加了 5~20%
  • 中度淋巴水腫(Moderate):肢體體積增加了 20~40%
  • 重度淋巴水腫(Severe):肢體體積增加了 40% 以上
  • 補充:該文件也提到有些醫療單位是以 5~10% 為輕度、10~20% 為中度淋巴水腫。

▍美國國家癌症中心之不良事件通用術語標準

美國國家癌症中心(NCI,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)將各種患者所出現的不受期待的症狀、癥候、實驗室的異常表現、或與療程相關的暫時現象,列為「不良事件(Adverse events)」,這些不良事件依據生理解剖學屬性分類,並用特定的名稱與編碼來精準標示,進一步列出各種事件的定義與嚴重度分級,制定出「不良事件通用術語標準(CTCAE,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)」便於回報與註記。

目前最新的是 2018 年的 CTCAE 5.0 版本[參考資料 3],除了針對淋巴水腫列出分級標準,也將各部位的水腫現象(註:但未必是指淋巴水腫)納入一般疾患與特定部位情況之下做分級:

CTCAE 5.0 版本中對於淋巴水腫和各部位一般水腫的分級;相對於 ISL 系統,CTCAE 的分級更白話地描述淋巴水腫外貌。(圖/筆者自製)

雖然目前臨床上,淋巴水腫除了這些依據外表形態、體積或體圍變化、日常功能影響⋯⋯等等各種分級法,但還有許多方式可以做分級;同時,這些分級只是在溝通上便於描述病理狀態,實際上還需要配合各種檢查,才能讓診斷與處置更加完整,也就是接下來一般淋巴水腫朋友難以單純在外觀上看見的事實。


【刻不容緩!赤裸裸的淋巴水腫真相】

有時我與其他治療師朋友們都有個共同感想:

「在淋巴水腫面前,我們好像老是比患者本人還要緊張。」

的確,畢竟大眾們看淋巴水腫頂多就只是輪廓好不好看,但是治療師看淋巴水腫,看到的是逐漸消逝的時間與生命力。

前面的分級系統已經充分告訴大家:皮膚底下的淋巴管線與身體組織一旦久置纖維化,將會讓退腫之路越來越困難,至於是什麼樣的困難呢?我們直接來看看患者們的淋巴管就能感受到了。

位於 ISL 不同期的淋巴水腫患者,他們身上的收集淋巴管(Collecting lymphatic vessels)分別面臨了不同程度的組織病變。(圖/網路公開論文[參考資料 4])

日本學者們召集了數十位婦癌術後下肢淋巴水腫患者的手術照片,依照 ISL 的不同期數做歸類後,用電子顯微鏡來整合出收集淋巴管的組織病變過程:
  • 第 0 期/正常型
    收集淋巴管管壁週邊還有健康的微血管網絡給予滋養;平滑肌細胞呈現多層分佈。
  • 第 1 期/擴張型
    隨著淋巴水腫病理進展,微血管網絡逐漸喪失。同時囤積的淋巴液開始讓管線粗大,皮滑肌細胞受到壓縮與耗損而逐漸變薄。
  • 第 2B 期/收縮型
    平滑肌細胞和膠原纖維增加,淋巴管壁顯得又濁又厚;管腔逐漸變得更窄,仔細看其實是因為內皮層下方形成一層厚重的平滑肌。淋巴管失去了收縮力,所以抬手抬腳是退腫不了的
  • 第 3 期/硬化型
    嚴重的纖維化,管腔明顯窄化,在生理上與結構上都失去原有的淋巴輸送能力。淋巴管線等於已經沒用了
上面這些血淋淋的畫面當然只能在手術檯上看到,但現在淋巴水腫朋友們不需要這麼大費周章才能看到自己的狀況,現階段能夠讓大家最清楚看見淋巴水腫進展的診斷技術,就是注射靛氰綠/吲哚卡因綠(ICG, Indocyanine green)顯影劑來做淋巴攝影(Lymphography)了!


隨著淋巴水腫的嚴重化,淋巴攝影也會依序表現出由右到左的不同影像特性。(圖/網路公開論文[參考資料 1]) 

淋巴攝影雖然沒有制式化的分期,但是還是能從螢光顯影樣式說明整個淋巴水腫的病程。
  • 線條狀(Linear pattern)
    正常的收集淋巴管是暢行無阻的,在 ICG 顯影下是呈現出單純的線條影像。
  • 星塵狀(Stardust pattern)
    當淋巴管網路整個淪陷在囤積的淋巴液中,無法發揮運輸功能,淋巴液就會溢出到皮膚間質中,於是呈現出雲霧般的 ICG 影像。畫面還滿漂亮的耶XD
  • 瀰漫狀(Diffuse pattern)
    整個淋巴系統與軟組織結構鬆散、充斥滿溢的淋巴液,於是整個患處滿是 ICG 顯影的光亮。

「可以幫我摸摸看我這裡的淋巴水腫還有多少嗎?」

「我這個淋巴水腫到底退了沒?可以看得出來嗎?」

很抱歉沒辦法~肉眼觀察、觸摸觀察、或是純粹的淋巴水腫的分期來說,這些都是粗略的病理程度歸類;要更精確掌握淋巴水腫的病理情形,還是必須要配合病理檢查與影像學診斷。

再次強調:淋巴水腫並不是單純的水多水少、體重變重變輕這麼簡單!而是身體慢慢退化、組織慢慢硬化、喪失營養與健康的過程,更可以說是人體「溫水煮青蛙」般的慢性威脅!

那麼,復健真的有幫助嗎?

【從裡到外了解淋巴水腫,才能正確面對】

說了這麼多,都是因為很多復健初期的淋巴水腫朋友在開始看到一點改善後,就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了,還有更多心態過於草率而導致整合退腫失敗的例子呢:

  • 缺乏「整合退腫」概念、樂觀地用日常常見水腫來誤解淋巴水腫。
    (只願意輕鬆地做電療跟循環機,依賴治療師引流卻不自己配合加壓或回家功課,或是期待用喝紅豆水、吃利尿劑、穿美腿襪等方法來改善淋巴水腫)
  • 復健比想像中的辛苦漫長,說服自己中斷放棄。
    (然後淋巴液就趁放棄的時候囤積起來,或是柔軟組織就在這時候變僵硬)
  • 誤判自己的淋巴水腫程度。
    (其實已經有纖維化,卻以為只要做徒手淋巴引流就可以改善腫脹。如果不想失去這隻手腳,拜託要用持續的引流與加壓讓淋巴液軟化回流,不然變成象皮就回不去了⋯⋯)
  • 輕忽淋巴水腫的嚴重性。
    (為了省錢省時間,只願意投入某個限度的心力在退腫上,或是有「這次少一點,下次用XXX來補強」等等挖東牆補西牆彌補式的復健,沈重厚實的老舊淋巴液正像一塊大石頭堵在身體裏啊!)

整合退腫需要時間累積來徹底發揮,短期的技術也許能稍稍緩解淋巴水腫的不舒服,但是要真正擺脫纖維化問題、逆轉肢體持續粗大腫脹,甚至未來要脫離壓力繃帶,請一定要持續與俱有整合退腫認證訓練的醫護人士長期規劃,確實投入時間與心力來逐步累積功夫,任何半吊子的復健方案都是沒有幫助的!

【參考資料】

  1. Visconti G, Hayashi A, Tartaglione G, Salgarello M, Yamamoto T. Innovative surgical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lymphedema after breast cancer surgery. Transl Cancer Res 2018;7(Suppl 3):S365-S378. doi: 10.21037/tcr.2018.03.22
  2.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ymphology.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lymphedema: 2016 consensus docu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ymphology. Lymphology, 46(4), 170-184.
  3.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. (2017, November 27).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(CTCAE) v5.0. Retrieved February 10 , 2019, from https://ctep.cancer.gov/protocolDevelopment/electronic_applications/docs/CTCAE_v5.0.xlsx
  4. Mihara M, Hara H, Hayashi Y, Narushima M, Yamamoto T, Todokoro T, et al. (2012) Pathological Steps of Cancer-Related Lymphedema: Histological Changes in the Collecting Lymphatic Vessels after Lymphadenectomy. PLoS ONE 7(7): e41126. https://doi.org/10.1371/journal.pone.0041126

透過 FBLINEEMAIL 聯繫我

 更多相關交流歡迎加入 FB 私密社團

分享給LINE好友 !